職場上接收任務時,工作者多多少少會寫筆記,但就在這個「寫下筆記」的時刻,可以區分四個層次:
- 1:寫下對方說了什麼,直接去做
- 2:在筆記中拆解流程,好好去做
- 3:和對方確認需求,寫入筆記中
- 4:和對方確認目標,寫入筆記中
如果寫下任務筆記,只是怕忘記,那就停留在第一個階段,但這個階段危險的是,對方有很多沒說出來但心裡想的,我全部沒做,這樣是無法滿足任務真正需要的。
於是第二個階段,我們開始知道對方丟一個任務給我,我在筆記中快速拆解步驟流程,立即跟對方確認有沒有遺漏什麼細節,確保任務不遺漏。
但還可以提升到第三個階段,我們如果能夠當下反問對方的需求規格,和對方確認彼此對規格的設定相同,這樣可以避免任務不出錯,也是一種職場自保手段(以免對方不認帳或亂改)。
更好的是進入第四個階段,探究對方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成果是什麼,和對方討論,然後發現,或許有比一開始對方以為的任務,更好的任務行動,能夠達成那個真正想要的成果。
每個階段都有用,但如果我們的職場筆記不只是記了什麼的筆記,而是轉化出更好的想法的筆記,那麼這樣的職場筆記,就可以在工作中真正幫助我們提升效率與品質。
但是你說,我們如何在職場那麼瞬息萬變的現場,怎麼樣在接收任務的「那一個瞬間」,「立即做出」上面四個階段的紀錄、思考和拆解呢?
所以我今年籌備了:「高效能職場筆記法」的「線上課」,這就是一堂關於筆記過程中如何「思考」與「拆解」,把事情不只記下,而是可以變得更好的課程。
經過長時間反覆收集回饋的修正,裡面歸納分析了各種職場筆記的拆解步驟、思考模型,並設計成各種範本,讓上面類似的問題,可以在相關的思考範本中,直接套用,快速就能練習當下的拆解。
這門課,目前終於進入最後階段,預計 2020/11/16 上架,到時候還有許多驚喜的早鳥配套內容,要一起提供給大家,敬請期待^^
#高效能職場筆記法